教育生活化 • 生活教育化

兩年多前,筆者在「親子教養」專欄,曾撰寫過一篇題為「教兒生活化」的文章。當時,此文被評為對「育兒」起啟迪作用!事隔兩年,筆者再瀏覽此文,覺得它對「教育工作」,也許會帶來一點「反思」作用,故把它摘錄下來,供老師們參閱、考量: 

經歷了2年半多的社會「失常」與「失衡」狀態 — 前有2019下半年的「社會事件」,後有2020年初至今,一波又一波所爆發的「新冠疫症」,真教人「心累身累、疲憊不堪」!這段期間,無論是「男女老幼、在職在學」,抑或是「好人壞人、資優智障」,都受到極大的煎熬!可以說,真是「苦不堪言」!皆因,政府不時因「爆疫」而需勒令停課、停業;同時,又需頒佈各項措施,如:口罩令、限聚令、限時令 (限制食肆的營業時間) 等等,以期遏止疫情。但有成效嗎?能使「中港兩地」通關嗎?能使經濟復甦嗎?能令莘莘學子,如昔日般安全上學嗎?相信,讀者諸君已心中有數,也不言自明!

然而,面對著沒完沒了的「疫情」與「疫境」,每個人或多或少,或會出現「抗疫疲勞」的感覺;若果真如此,也是在所難免!特別是,那些莘莘學子、教師和家長,需改變和適應新的「教學模式」— 當暫停「面授課」時,便由學校的「實體課」,轉為「網上課」;而差不多所有功課,也是經「線上做、線上交」。在這情況下,教育界和相關「持份者」(stakeholders),彷彿對教育工作,要重新作出「翻天覆地」的檢視和應變,以期使莘莘學子在「疫情肆虐」下,仍能身在家中,維持學習、趕上進度。

莫道「實體課」與「網上課」的學習成效和差距多少;事實上,教育工作的推行,實不限於在課堂上、在線上,更可推至户外、職場上,以至「日常生活」中的各項大事、小事上,所謂「小道理悟出大人生」,正是這一體現。哪如何把教育推至「日常生活」中呢?(特別是「家教」方面) 這有乃爸媽能否伺機而行,藉某些事件給孩子進行啟導、引導和教導了。筆者姑且稱之為「教兒生活化」(teaching kids in life setting) 或「生活教兒化」(teaching kids with livelihood),哪如何理解和推行它呢?以下簡述,爸媽們不妨參詳。

所謂「教兒生活化」或「生活教兒化」,就是「伺機」利用「生活空間」(life space) 和「生活點滴」,以至於「所見、所聞、所遇」— 不論是「大事小事」,還是「他人的事」;只要,爸媽覺得其中有一定的「學習價值」,或當中蘊含著生活上的「智慧、知識」或「技能」,甚至是「做人處事」的「態度」或「道理」,便可藉著該事件,給孩子進行「啟導式」(heuristic) 說理、教化 ......譬如說:

 

(1)  技能方面

爸媽可藉準備膳食時,邀請孩子在旁協助,從中教導他們一 些「烹調技能」。諸如:讓孩子幫忙清洗蔬菜,並示範烹煮 的方法 (如:炒菜、蠔油菜、滾菜湯);梅菜蒸肉餅—可 邀請孩子幫忙,先把梅菜及豬肉混合剁成肉餅。還有,簡單一點的烹調,可示範如何煎雞蛋、煎餐肉、煮麵條等,並給 他們「試做」的機會。這些,都是筆者小時候,母親所引導 的親身經歷和體驗。

 

(2)   知識方面

它除了可透過「親子閲讀」而給子女灌輸外,還可給他們灌 輸一些鮮為人知的「冷知識」(trivia)。哪何謂「冷知識」? 它又稱為「小知識」,指的是一般被認為價值相對不高、瑣 碎、龐雜的資訊或知識,但有一定的「實用價值」,或許饒 富趣味,並隨時充斥在人們的生活周遭,卻鮮為人注意。 「冷知識」可包含科學、化學或生物等。

 

(3)    待人方面

孩子從小,便應給他們灌輸「以禮待人」的重要性。譬如說, 早上遇見師長、鄰居、同學等,應「主動」向對方說聲「早 安」;平日與人相遇,也應「主動」向對方「打招呼」,如: 「點頭、叫人、問好」;任何人給予幫忙,也應向對方「道 謝」等。莫道這是最基本的「待人態度」,任何人理應知曉; 但事實並非如此。筆者從觀察中,發覺很多人都「不懂禮 貌」— 曾遇見過有一家人,當男方獨自一人而跟別人相遇時,他會主動跟那人「打招呼」;但當他與妻女同行時,卻對別人「不瞅不睬」,彷如「陌路人」!究其原因,是其妻是一「冷漠者」,常不與人「招呼」,故他未能與其妻表現一致,使女兒習成「有禮之人」!

 

(4)  處事方面

爸媽可藉檢查孩子功課時,給其「點讚」或「點評」,從中 培養他們做事「認真、盡力」和「負責任」的態度。當然, 還需提醒孩子,要依時呈交功課,以建立做事「有交代」的 慣性。同樣,當孩子與同學一起做「項目功課」(project  assignment)時,也需引導他們「盡己之力、克盡責任」, 以免「社會性偷懶」(social loafing) 的情況出現。何解?

所謂「社會性偷懶」,是指有些人在集體工作,較單獨做同 樣工作時,所付出的「努力較少」的一種情況。皆因,在個 別工作時,容易顯示出個人的努力;而當集體工作時,由於 「盡力」的要求與影響被分散了,故較難判斷誰人「付出較 多」?誰人「參與較高」?於是,有人或會借此「減少付 出」。倘孩子存有這種「僥倖心態」,則在不經意間,便容 易養成「做事苟且、佔人便宜」的陋習,對其將來的「人際 關係」和「事業發展」,或會產生不良影響!如俗語所指的 「做事卸膊」, 便蘊含其中。慎之!

 

(5)  時事方面

從「新聞報導」中,不難知曉社會上,每天都發生著「大大小小」的事情,諸如:有涉及政府的「抗疫措施」或「法例實施」,或有行騙、劫殺、交通意外、國際情況等等。對此, 爸媽可透過與孩子一起觀看「新聞報導」,從中與他們討論 箇中情況,引導他們了解一些「對」與「錯」、「好」與 「壞」、「優」與「劣」等道理,以培育孩子建立正確的 「三觀觀念」(即: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)。

隨著社會的多元發展,知識日新月異,每個人都不可能全知全能;故爸媽們宜藉生活上的「大事小事」,伺機啟導、引導和教導孩子,使其個人的知識增長,不局限於書本上;而能遍及生活上,使其有所裨益! 這彷如《呂氏春秋•用眾》所言:「善學者,假人之長以補其短。」(意思是:善於學習的人,能夠借鑒別人的長處,來彌補自己的不足。) 執筆至此,相信高明的爸媽已知曉,如何把握時機、活靈活現,為子女進行生活上的教育! 

 

由此推論,倘要做好「教育工作」,老師不單只是做好各項「教案」,把課文給學生講解清楚 ...... 還需,恍似上文所述,伺機給學生進行生活上的啟導,嘗試把「教育生活化」,以至「生活教育化」,以發揮 — 師者,乃「傳道、受業、解惑」的職責和使命!